內容來自qq新聞

11萬億貸款去哪兒瞭?

11萬億貸款去哪瞭?

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但是人民幣貸款規模卻創出新高。這看上去有些矛盾的數據卻出現瞭。本文對11萬億貸款規模分析後發現,居民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而企業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在下降,短期貸款卻快速上升。

這體現瞭銀行的風險偏好和當下的經濟特征,一方面房貸的風險相對較低,而許多工業領域面臨產能過剩的困擾,風險加大。另一方面,不少企業新增貸款用於資金短期周轉,而非長期的項目投資。因此,未來既要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降低融資成本,又要對實體經濟面臨的產能過剩等突出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結構性改革。

本報記者 楊志錦 北京報道

導讀

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產能過剩領域用於“借新還舊”的新增貸款並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之中,由此使新增貸款增速和經濟增速背離。“這也是我們看到新增貸款增速在提高,但是經濟增速還在下行的原因。”

2015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將刷新歷史記錄。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末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達11.12萬億,相比2014年全年增加13.71%,相比2009年全年增加16.13%。

“今年多次降準降息後,金融機構加大瞭信貸投放,貸款規模的增長也體現瞭貨幣政策穩增長的效果。”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但新增貸款也存在結構性問題,小微、扶貧等領域的支持還不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瞭解到,今年前11月貸款規模的增長主要因為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和非金融性公司短期貸款的增長。此外,票據融資沖規模、商業銀行向證金公司放款等因素也是新增貸款規模再創新高的原因。具體貸款投向上,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基礎設施、房地產行業是新增貸款投向的主要領域。

值得註意的是,貸款規模擴大的同時宏觀經濟還在下行。業內人士預計,商業銀行不良率還會上升,資產質量將繼續承壓。

人民幣貸款規模再創新高

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四萬億”刺激政策推出以後,當年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相比2008年幾乎增加瞭一倍達9.58萬億。此後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先下降再上升,至2014年達9.78萬億。

根據央行最新的統計數據,2015年前1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達11.12萬億,相比2014年全年增加13.71%,刷新歷史紀錄。

“與信貸超常規投放的2009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銀行貸款也多增一萬多億,今年新增貸款占GDP的比重處於近五年來的最高水平。”12月18日,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金融時報》2015年年會上表示。

從部門、期限等分項數據來看,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和非金融企業部門短期貸款增長是新增人民幣貸款增長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居民部門短期新增貸款相比去年全年減少近四分之一,中長期貸款則相比去年全年增加近四分之一。這說明在放松房地產市場調控後,房地產市場消費需求在持續改善,居民按揭貸款增加。

非金融企業部門方面,今年前11月非金融性公司短期新增貸款增加17%,顯示企業借款多用於短期周轉;中長期貸款則減少16%,顯示企業借款用於投資擴張的意願降低。

今年前11月新增票據融資增長近一倍,也助漲瞭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規模。其主要原因是,商業銀行找不到足夠安全的一般性貸款項目,把貸款額度用於票據貼現,從而達到沖貸款規模的目的。

西部省份一位城商行中層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2009年的情況是有項目,但是沒有信貸額度;現在是有信貸額度,但是沒項目。“貸款額度還有,銀行為瞭保證來年的貸款額度,用票據沖規模。”他如是解釋。

此外,向證金公司放款等因素也是新增貸款規模再創新高的原因。從月度數據來看,今年除4月、10月、11月外,其餘各月新增貸款量都高於2014年。其中,2月、7月新增貸款明顯放量,2月相比去年同期增加3752億,7月相比去年同期增加10948億。7月大幅放量,市場解讀原因為當月股市震蕩,商業銀行向證金公司提供流動性支持。

民族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朱啟兵表示,前11月金融機構居民部門和非金融性公司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10.42萬億,與社會融資規模中新增人民貸款規模10.43萬億相當。

“這部分是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貸款增量,差值部分應為金融機構向非銀行金融機構(證金等)拆借的新增貸款量。”他說。

貸款投向

東部省份一傢國有大行省級分行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分行貸款投放規模增加,主要增量在個人住房消費類貸款,預計明年還將保持這一態勢。

央行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住戶消費性貸款增加2.6萬億,相比去年同期增加8282億。

華東地區某省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該省前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為8000多億,其中2000多億是個人貸款,2500多億投向基礎設施建設。

“個人貸款小部分是短期貸款,主要是上半年股市火爆個人從銀行拆借的短期貸款,大部分還是住房按揭貸款。” 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基礎設施還是新增貸款的主要投向。”

這也可以從國有大行的經營數據中看到端倪。一般而言四大行新增貸款規模占銀行業的35%-40%。工商銀行的經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該行軌道交通、港口、公路等基礎設施、基礎產業與電子信息、文化等新興行業貸款增加2550億元,占公司貸款增量的84%。

國開行的新增貸款增量則主要投放棚戶區改造。數據顯示,國開行前三季度發放棚改貸款5770億元,規模是去年同期的近兩倍。

市場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下半年發行的專項金融債帶動下半年貸款規模增加。專項金融債主要作為資本金投入易地扶貧搬遷等五大類基礎設施項目,後續項目貸款資金的投入則計入投向基礎設施的貸款。央行的數據顯示,下半年新增貸款增幅為36%,其增幅是上半年的兩倍多。

房地產行業也是新增貸款投向的一大領域。央行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房地產行業貸款同比多增7016億元,增量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 28.4%,比去年同期占比水平高0.9個百分點。

風險隱憂

一傢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公司銀行部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普遍存在“兩惜”的狀態:銀行惜貸的同時企業惜借。“現在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雙雙上升,銀行出於風險考慮更加偏向將貸款借給大型企業以及投向基建等較安全的領域。”他說。

在他看來,新增貸款存在結構性問題:一方面是小微、綠色、扶貧等領域很難從金融體系獲得融資;另一方面是貸款投向基建、房地產、個人按揭貸款甚至產能過剩領域,由此推高新增貸款規模。

曾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新增貸款總量不是核心問題,而更應該關註新增貸款的結構性問題。”

曾剛認為,產能過剩領域用於“借新還舊”的新增貸款並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之中,由此使新增貸款增速和經濟增速背離。“這也是我們看到新增貸款增速在提高,但是經濟增速還在下行的原因。”曾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楊凱生則表示,產能的過剩滋生瞭對信貸的過度需求,同時信貸的過度進一步助長瞭產能的過剩。而產能過剩又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不強,影響企業對銀行貸款的償本付息能力,從而直接沖擊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楊凱生認為,如果對這些問題重視不夠,處理不好,金融風險將會進一步積聚和擴大。

銀監會的數據顯示,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201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達到1.59%,相比去年同期上漲瞭0.43個百分點。

“歷史的經驗已經多次證明,凡是銀行貸款投放過猛瞭,必然在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不良貸款的明顯增加。”楊凱生表示。

朱啟兵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企業部門短期貸款增加實際上是銀行有意識選擇的結果。這兩部分貸款風險相對較小,但是隨著經濟下行,貸款風險會有所暴露。(編輯 譚翊飛)









自動播放開關

自動播放





我國十月份新增貸款下降





















正在加載...






房貸信貸





銀行信貸房屋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







<

>













    【貸款心得】土地銀行房屋貸款如何跟銀行汽車貸款的免費諮詢經驗分享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搜索關註微信公眾號:騰訊財經(financeapp)。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新聞來源http://finance.qq.com/a/20151223/007550.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mpactzevi2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